图片来自网络
“同学们,开学了!欢迎来到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你们会用哪个词来描述此刻的心情?”
“庄严”“红色”“爱国”……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
今天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开讲,一群来自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了一堂红色场馆里的大思政课——“忠诚与奉献”中央文库守护者的故事。这也是静安区首次在红色场馆中举行“开学第一课”。
“位于静安区江宁路 673 弄 10 号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是一幢一正两厢三开间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在1927至1931年间,这里是中共中央秘书处的办公地之一。”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外辅导员、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讲解员陈荪毓用一段简洁生动的场馆介绍拉开了“开学第一课”的帷幕。
一件珍贵文物——瞿秋白于1931年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手稿的图片,引出了一个革命先烈守护中央文库的感人故事《“备交将来”的党史守护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关于档案文件管理的规定,也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的一件陈列品。
紧接着,静教院附校“小红苗”红领巾讲演团的小演员们登上舞台,围绕原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张越霞的自述和回忆,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当年风云岁月里不为人知的隐秘往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第一代秘书工作者用生命铺设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开辟党的生命线。微剧虽短小精悍,却倾诉了浓烈的革命情感,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里、隐蔽战线上,周恩来、吴德峰、张纪恩、张越霞等早期中共党员的机智与勇敢、忠诚与奉献。
“今天是我第一次不在学校的教室里上‘开学第一课’,体验很特别。”静教院附校6年级学生吕墨扬告诉记者,看到身边的同学们在舞台上表演情景剧,更加亲切,也让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同学们,大家好!说起谍战剧中的经典角色,你会第一个想到谁?是《追风者》中的魏若来,是《潜伏》中的余则成,亦或是《伪装者》中的明台?……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幢老房子,探寻隐蔽战线上真实的‘孤勇者’。” 场馆参观环节还首次使用的了青少年版讲解词,融合了青少年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充满代入感的故事讲述与具有沉浸感的互动体验等元素,让同学们在“小红苗”红领巾讲解员的带领下,在红色场馆中与革命先烈们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心灵对话”。
“今天的开学第一课是纪念馆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一次尝试,探索开发系列思政课程,形成‘场馆+课堂’的联动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互动展项、答题闯关、历史模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红色场馆打造成红色思政课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尤玮透露,今后还计划设立学生专题开放日,推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版讲解词,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开发虚拟展馆和课程资源包等形式,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覆盖更多人群。
围绕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的历史,静安区还设计开发了“红色静安打卡行”文创——红色文化衍生主题桌游,拥有学习打卡、守护挑战、联络点创建、问答与事件抽取等多样玩法,今年将在全区各中小学全面推广,成为学生在红色大思政课上的互动教具。
据悉,2025年春季开学日,静安区96所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中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元素,其中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有100个,覆盖青少年学生8.4万余人。
去年以来,静安区在全市率先推出《静安区关于开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努力用好静安丰富红色资源,将红色场馆打造成沉浸式的思政课“教室”,将文物史料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思政课“教材”,培养具有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的思政课“教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以上就是关于一分钟了解“吉祥棋牌开挂辅助神器!太坑人了“原来一直都有挂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